为积极响应202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号召,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心策划并开展 “赓续报国志・核你强国行”系列活动,5月25日系列活动开幕式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及嘉宾有: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徐路尧,浙江省平湖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玥、科普部部长张海良,中国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研究室专员徐艺歌,浙江鸿博辐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恩锋,上海仁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业务副总谢存友,苏州大学科协副秘书长董晓惠,苏州大学团委副书记严韵致,苏州医学院党工委副书记孟玲玲,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党委书记王成奎,国重室综合办主任徐加英、特邀嘉宾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王亚星教授、国重室科普骨干、辐射与健康科普协会志愿者以及来自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杨嘉墀学校、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劳动路实验小学、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等14所中小学的近400名师生及家长参加了本次活动。截至目前,线上相册关注达2万余人次。本次活动由苏大放医国重室科普志愿者郑青主持。
苏州市科协徐路尧主任在开幕式上讲话,她充分肯定了国重室科普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称赞其作为科普标杆,通过 “核心研学课堂”、“科学家进校园” 等活动,将核科技知识转化为青少年可触达的科技报国精神。她指出:新时代科普需构建 “科学家+教师+企业” 协同平台,以创新思维推动科研与科普双向赋能。市科协也将持续深化科技工作者服务机制,推动全域科普资源共享,着重培育青少年科学素养,让科普成果惠及更多群体,为苏州建设创新型城市注入持续动能。

平湖市科协王玥主席致辞,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暨科技工作者日期间,平湖市科协与苏州大学放射医学国重室深化合作,连续举办 “鸿辐杯” 青少年核科普创新创业大赛,培育出大批展现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的青少年科技作品。为响应国家科技自强战略,双方将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通过 “与核同行” 等特色活动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持续为全民科学素养提升注入创新动能。她期待各界共筑科技强国人才基石,并预祝本次活动激发更多科学梦想。

随后,各位嘉宾为全国科技周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第三届鸿辐杯青少年核科普创新创意大赛、仁机杯“核你一起,医学解密”创意科普作品大赛启动仪式揭幕。



接着,王亚星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中国科技十大进展之一——新型锕系辐射光伏核电池”的精彩讲座,他用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中小学生介绍了这种新型核电池的设计思路、应用前景等一系列知识。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举手提问,从 “核电池的安全性” 到 “未来生活中的创新应用”,问题一个接一个,现场掌声热烈,展现出对前沿科技的浓厚兴趣与探索热情 。


报告后,同学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了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同心‘两弹一艇’工程”、“同心科技自立自强”和“同心院士甘为人梯”三大主题展区。志愿者们动情的讲解,使同学们学习并感悟到了“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激励同学们践行“报国之志,育人之道”的理念,勇攀科技高峰、为国家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同学们分组参与了七个“核星筑梦”系列科创研学小课堂,该课程由国重室博士讲师团倾力打造,涉及内容从中小学校本课程出发,贯穿核技术应用的方方面面,旨在互动实践中拓宽知识面,激发青少年对核科技的兴趣。
在“免疫核弹”课程中,程侠菊老师详细介绍了“核技术”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增强作用。学生们在实践环节中通过彩泥表现免疫系统在身体中的作用,极大地激发同学们对“核与健康”的兴趣与思考。在“探秘核电站”课程中,盛道鹏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核裂变与核聚变两个概念,并结合核电站的发展历史,详细介绍了沸水堆、压水堆、重水堆、快堆、高温气冷堆等不同类型核电站的运行模式,并针对核电站安全防护知识,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核技术,消除对核能的恐惧。在“原子内的积木世界”课程里,王仁生老师以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为切入点,从宏观世界自然导入微观世界。他以一滴水为例,用幽默通俗的语言,详细讲解了水的组成成分、雨的形成原理以及水分子的内部结构。在制作分子的小实验中,同学们使用黏土、牙签等材料,组装了DNA、葡萄糖等分子,更深入地了解了分子的微观结构。在“糖类杀手不太冷”课程中,马晓川老师以化学元素为起点,系统介绍了糖的分类,探讨了糖的益处与坏处、科学控制糖的摄入量、糖的来源等,借用模型帮助同学们了解糖的分子结构,介绍了“香菇多糖”“枸杞多糖”“黄芪多糖”的神奇辐射防护效果,带领大家一同探索糖类物质的神奇奥秘。

王杨云老师“胶水的前世今生”的课堂介绍了古法制胶的实验原理及过程讲解,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料、煮熬、滤取、制作过程妙趣横生。课堂不仅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了胶水粘接的原理,更领略了高分子化学是如何实现科技创新,改变人们生活的奇妙过程。王子昱老师的“核考古那些事”以核技术革新历史研究为主线,聚焦“夏是否存在”的核心争议,通过碳-14测年技术揭示上古史谜题。他借二里头遗址的碳-14测年矛盾,剖析“夏都斟鄩”身份疑云,在《左传》《诗经》等著作的作证下,突出二里头与夏墟的地理关联。课程展现了核技术与文献实证交织下,历史探索的科学性与传奇性。崇羽老师开展的“碳的七十二变”课程,通过制作碳素墨水解密中国古墨的制作工艺,体验碳材料对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同学们在制作碳素墨水时仿佛“穿越千年”,化身“古人”一览中华风韵与古墨魅力。在科学与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滋养文化底蕴与文化自信。

本次开幕式和开放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现场反馈热烈,大家对前沿科技的热情空前高涨。国重室将继续通过权威科研力量的深度参与、跨学科知识的趣味转化、公众实践的创意激发,搭建 “科研—科普—实践” 三维一体的互动桥梁,推动核科技知识普及,厚植科技创新土壤,为科技强国建设凝聚力量。

(撰稿人岳清玉、第一审稿人赵琳、审稿人王成奎、第一校稿人岳清玉、第二校稿人赵琳、校稿人王成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