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实验室概况  媒体报道

[交汇点]初心百年正青春·五四特辑|青春中国,吾辈当歌——致敬所有青年人

时间:2021-05-04来源: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点击:1572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近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江苏青年五四奖章”个人与集体名单陆续公布。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江苏杰出青年的代表,他们是如何把握时代脉搏,找到人生的发力点?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与他们对话,讲述他们用创造力实干逐梦的故事。时代向前,星火相传,让我们倾听时空激荡的青春共鸣。

攀登科研高峰,青年力超越极限突破不可能

十年前他参与研制的“光场相机”,让国内影视制作实现高精度的三维拍摄技术;近十年他带领团队研制“光谱相机”,打造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的“火眼金睛”——本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通信工程系主任曹汛从大学开始,就专注计算摄像学,至今研发了多款新型相机,致力于为人们打开更广、更远、更清晰的视觉世界。

说起自己的研究领域,曹汛眼中有光,他表示,计算摄像学是一门综合信号处理、光学、视觉、图形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研究领域,“传统经典摄像方法在成像的各个维度——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深度及光谱已达到瓶颈,计算摄像学则打开了一个全新世界”,曹汛举例,一场球赛可以做成十亿像素的直播,观众在直播中可以沉浸式漫游,一直追踪喜欢的球星。

曹汛现在的研究领域正是基于国家的一项重大需求——化工生产的安全问题。“近几年化工安全事故频发,主要是由于化工气体泄漏引起的爆炸和燃烧,但化工气体的泄漏往往是肉眼看不见的,现有的检测设备大多也无能为力。”曹汛表示,在这十年中,他突破了动态光谱成像的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在该项技术上的“弯道超越”,基于该项技术研制出的“光线基因”系列相机装置,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江苏洋口、中石化等化工园区和行业龙头企业。

在曹汛眼中,更开心的是能够和学生们一起齐心开拓,组成志趣共同体,目前他培养了11名博士,39名硕士,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做事,有热情、有冲劲,没有任何包袱。曹汛说,如今的青年人思路新奇又不乏勇气,站在已有的科研积淀上,大家都会思考国家存在哪些需求,科研有哪些空白点,敢于追求超越,努力实现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的殷切期望。

作为新时代的科研人,回顾党史,曹汛印象最深刻的是南大校友、“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院士的故事,“作为南京大学一名教师,程院士第一次踏入罗布泊后,就把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时光献给了茫茫戈壁。”曹汛说,如何做一个纯粹的科技工作者,勇闯科研“无人区”,程开甲院士就是最好的榜样。

把握时代脉搏,人生的发力点在于超越极限,更在于突破不可能。“我心潮澎湃,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我们某型号雷达研制团队工作的认可。感谢中国电科14所各部门的支持与协同和团队内全体人员的辛勤付出!”接受记者采访时,本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某型号雷达总师巫书航难掩激动。

作为项目总师,巫书航带领团队研制某型号雷达,这对我国预警探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研制团队绝大部分成员是毕业于国内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平均年龄30多岁、是名副其实的青年突击队。”巫书航说。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为了国防事业奋勇拼搏、高效协同,连续高强度奋战,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突破了各项关键技术。

巫书航还记得,某型号雷达的研制过程中困难重重。“国家对该型号雷达需求迫切,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超大规模雷达研制,对团队的系统策划和集成能力带来考验。”那段日子里,巫书航放弃休息日,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带领团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顺利完成了研制的阶段性任务。巫书航这样理解青年力:打破常规,积极创新,当今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遇到困难不能畏惧,要有变不可能为可能的魄力,敢想敢做,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才能永立于时代潮头。

“小我”融入“大我”,青年力将个人梦融入国家梦

在万众瞩目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他们是全国唯一独立承担单机载荷的高校团队。本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火星探测器信标装置研制团队一共16人,平均年龄不过34岁,是名副其实的青春团队。

信标装置,类似于飞机的黑匣子。不同的是,它是一个“会主动打电话的黑匣子”,能将关键信息发送给环绕器,是探测器能够与地面通信的最后手段,记录中国探索火星“超长跑”的真实轨迹。

“2018年底,信标任务提出的时候,距离任务执行仅剩两年,信标装置的技术要求和方案还未明确。”团队负责人、火星探测器信标项目副总设计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副院长王寅说,信标装置属全球首例,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先例可模仿,攻关难度可想而知,“但国家需要,学院的青年主动请缨,大家迅速集结,多学科的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纷纷加入。”

火星信标装置要求有多高? 大概就是“鸡蛋撞石头”——信标总重量不到4公斤,结构类似于“鸡蛋”,在探测器异常着陆时会以大于复兴号的速度撞击火星表面,在撞击过程中不仅要保证蛋壳不坏,还要保证蛋黄和蛋清结构的完整。此外,它的体积和质量需要压缩到原系统的1/20,还需要在火星135℃的温差环境下生存5天,这叠加的矛盾和困难就摆在了这群年轻人面前。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家没有畏惧,而是用火一般的热情无私奉献。接到任务以来,大家就在实验室架起了单人床,吃、睡在实验室里,“不达目的不罢休”,在任务关键时期,几乎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以上,通宵调试也是“常态”。

700多个日夜,团队参阅了上万份图书资料,咨询了上百名院士、专家。有时,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参数,往往是上百次的反复试验……年轻的信标团队面对重重挑战,用信念和坚韧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王寅感慨地表示,但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事业,就必定会弘扬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不忘航天报国初心,牢记航天强国使命,能够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更是一份幸运和光荣。“未来,我们的信标装置将成为航天器的标准载荷,记录中国人太空探索的足迹!我们将会持续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江苏青春智慧与力量!”

无私奉献奏响精彩华章,青年力就是要把“小我”融入“大我”。“从现在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你们人生中最具创造力的阶段,也是你们最大的机遇所在,要牢记民族责任和道义担当,将个人梦融入国家梦!”这是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殳凹在2018级学生开学典上勉励新生的话。

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13年,王殳凹放弃国外知名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邀请归国效力,加入苏州大学放射学科——我国放射医学领域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

进入苏大后,王殳凹选中新型核废料安全储放形式研究、核乏燃料后处理中放射性核素分离技术研究、放射性污染环境扩散机制研究和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研究,作为团队致力攻克的4个方向。“核废料中许多核素毒性很强,我们‘真枪实弹’地开展研究,不光在理论研究层面,更重要的是将开发的技术推向应用。”瞄准辐射防护领域后,王殳凹与他的团队驻扎实验室,通过从事放射性核素操作资质的成熟技术平台,就核废料的处理问题探索出一套完备方案。

2017年3月,王殳凹团队在环境放射化学领域取得系列进展,首次合成解析出在强酸溶液中能够稳定存在的膦酸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晶体结构,并将其应用于在高酸度条件下选择性吸附铀酰离子,为乏燃料后处理中的核素分离及环境中放射性核素污染防治开辟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33岁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王殳凹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候选人。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他,一边从事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一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去年“七一”前夕,王殳凹被正式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身为科研人员,最大愿望就是能用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工作为国家的核安全保驾护航!”长久以来,王殳凹怀揣着深沉的爱国情怀,为了实现科研兴国的远大理想而勇往直前。“为我国核能的第二个春天奉献青春和力量。”王殳凹,他将继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着其他的科技工作者们顽强拼搏,勇攀科技高峰。

传承责任担当,青年力是青蓝接力星火不绝

继团队成员两次获得“江苏青年五四奖章”、团队获得“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悟空”号卫星载荷与科学团队,荣获今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五四”精神,在平均年龄34.2岁的“悟空”号团队赓续传承。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是我国首颗天文卫星,它每天遨游在500公里外的太阳同步轨道上,用“火眼金睛”探测宇宙高能粒子,努力为人类拨开暗物质的“迷雾”。目前,5岁半的“悟空”已取得氦核宇宙线能谱的直接测量等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获得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多个重要奖项,而这一切,离不开团队所有成员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

“悟空”号卫星载荷与科学团队成员、紫台团委副书记陈灯意告诉记者,团队短短四年时间内完成了载荷研制,使“悟空”号粒子鉴别能力、粒子探测能段等重要指标领先国际同类探测器,实现中国天文卫星零的突破。目前,“悟空”号团队从2011年的5人已经发展到3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7人,形成了包含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其他各类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的优秀人才梯队。

青蓝接力,有序传承。“悟空”号这一青年科研团队,始终秉承爱国主义这一“五四”精神内核——“悟空”号首席科学家常进院士曾获得“江苏青年五四奖章”,2019年团队成员胡一鸣再次获此殊荣,2020年团队又获得“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此外,团队还曾获得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等荣誉。在常进院士的带领下,团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勇挑重担、书写不平凡的篇章,此次又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去年学校的再生稻联合收割机真是派上了大用场,越光稻的亩产量增加了130斤、我们的每亩收入也超过了1000元。”在句容戴庄,本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江苏大学智能农机装备创新团队研发的低碾压率再生稻联合收获机解决了越光稻收割难题,受到了当地村民的好评。

“这支团队由70后引领,80后作中坚力量,90后作后备力量,是一支充满活力与激情的青年科研团队。”团队成员、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金玉成介绍,团队共24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17人,35岁以下党员13人、共青团员9人,35岁以下人员占70.8%。

“搞农机研究就不能怕吃苦,所有的第一手资料必须从田间地头来。”团队成员徐立章说,到农田里做实验、找答案,这是团队延续多年的优良传统。我国地域辽阔,联合收割机的试验,受季节、地域差异的影响,要求研究人员跟时间赛跑,在田间奔走,掌握准确翔实的理论数据后,再大面积推广应用。徐立章带领团队成员走南闯北,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西到青海,东到江苏的田间都留下他们的足迹。

团队开发的“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专利技术,显著推动了行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斩获了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金奖,成为我国农机收获领域的首项国家专利金奖。研发的油菜机械化收获装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产品在沃得农机、星光农机等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市场占有率达70%,为我国油料安全提供技术和产品保障。

当前,团队正在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金玉成介绍,团队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同时,强调注重方式方法,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党史就是为了悟初心、见行动,我们将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表明自己践行初心使命的决心,为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贡献青春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杨频萍 王拓 蔡姝雯

策划 沈峥嵘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8795382277543249&wfr=spider&for=pc